「第八屆華人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 主題:大否定時代下的教會牧養、關懷與宣教學術研討會徵稿 會議日期: 2025年11月14日(五)~15日(六) 會議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國際會議廳 (台北市文山區萬壽路64號) 大會語言為中文 論文繳交方式: 聯絡人:王 韻 副教授、或劉遠見 助理 電子郵件: lyjtimothy@gmail.com(劉遠見)、或ray.wang023@gmail.com(王韻) 郵寄地址: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王 韻 教授 注意事項:論文字數8000-12000之間。論文凡涉及版權部份,請事先取得原著者或出版者書面同意,本會編輯不負版權責任。請勿一稿兩投。本稿若曾以其他語文發表,請予註明並附寄原作品。來稿請用真實姓名,並附工作單位、職稱、通訊地址、電話、電子郵件、信箱地址與傳真號碼。論文題目及摘要收件截稿日期:2025年5月31日。 論文截稿日期:2025年10月25日。 詳情見附件
置頂 熱門恭喜政治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同時也是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創立主任的李豐楙老師當選第33屆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院士 中研院第33屆院士暨名譽院士選舉結果出爐 公布19位新科院士 3位名譽院士 李豐楙教授為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曾任本系教授並獲選本校107學年度傑出校友。其學術領域為道教文學、道教文化、華人宗教及道教圖像等,發表論文兩百餘篇,出版專著《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憂與遊:六朝隋唐仙道文學》、《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從聖教到道教:馬華社會的節俗、信仰與文化》等十一種;《東港迎王》、《台江內海迎王祭》等調查研究多部。研究方法兼綜經典文本、歷史文獻、田野調查及實踐經驗,在與西方的「聖與俗」理論對話中,根據民族思維的陰陽互補,提出「常與非常」的文化結構,詮釋漢文化的諸般現象:節慶狂歡、異常變化、謫凡類型、意外死亡以及解除法術等。兼綜宗教文學與文化研究,擴展中國文學研究的學術視野,並開拓道教文學、道教文化及華人宗教諸領域。曾獲兩次國科會(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19歐洲ICAS Book Prize(國際亞洲學者大會最佳華語圖書大獎);並受邀美國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擔任客座教授,擔任國科會中國文學門召集人、臺灣宗教學會第二任理事長、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 李豐楙教授為臺灣道教文學、華人宗教的第一代研究者,研究的質量與成果蜚然,具有創發性意義。其以道教文學為基,從先秦楚辭、兩漢墓葬圖像、六朝道經與詩歌,以至明清戲劇與小說,嘗試建構一「道教文學史」。並在相關研究中發展了「常與非常」的理論,以此詮釋漢文化的諸般現象,更由此延伸至臺灣的民俗節慶和宗教科儀調查。而在相關的調查裡,除了擅長的道教醮儀外,還涵括了王府的儒家儀式以及村落的里社結構、民藝陣頭等,全幅地描繪了宗教祭典的全景,在相關研究上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其後從臺灣的調查經驗延伸至海外華人宗教,探討跨區域、跨種族華人宗教文化的共同特徵,以及因應當地需求所發展出的在地化宗教特色。近年更整理了個人所收藏的各式道教資料,與目前漢學界方興未艾的抄本、圖像等研究接軌、相互對話,深受國際學界肯定。 *中央研究院院士名單新聞稿: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7238
置頂本中心參與本校112年度校級中心自我評鑑 評鑑結果: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