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研究所(以下簡稱「東亞所」)於12月24日舉辦專題演講,邀請日本上智大學渡邊紫乃教授,發表題為“China’s International Regime Strategy: A Case Study of the Glob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中國的國際建制戰略:以全球發展倡議為例)的英文專題演講。此次演講由東亞所所長劉致賢主持,吸引了本校各科系師生、外校學生及智庫研究者踴躍參與。
渡邊教授在演講中深入分析了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Global Development initiative,簡稱GDI),並探討其對當前國際秩序的影響以及中國在國際發展中的角色。演講開始前,渡邊教授提出四個問題:何謂GDI?中國為何要提出GDI?GDI是否為中國在既有的國際秩序中的新途徑?中國對當前國際建制的交往策略為何?
首先,渡邊教授回顧了國際關係學者對於國際秩序與中國的相關研究,並分析一帶一路倡議與GDI間的異同。她指出,一帶一路是以軸輻(hub-and-spoke)推動雙邊合作,而GDI則強調與聯合國等國際機構的多邊協同合作,這使得GDI在國際舞台上更具普遍性和合法性。此外,GDI的目標國家更廣,不僅包括開發中國家,還涵蓋已開發國家,並由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和外交部主導。
渡邊教授進一步闡述,雖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21年9月的聯合國大會上首次提出GDI,但其實質內涵則是逐步建構的。根據中國發布的《中國聯合國合作立場》白皮書指出,GDI強調六個核心「堅持」,即「發展優先、以人民為中心、普惠包容、創新驅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行動導向」,並聚焦減貧、糧食安全、抗疫和疫苗、發展籌資、氣候變遷和綠色發展、工業化、數字經濟、互聯互通等八大領域合作。渡邊教授認為,這些特徵使GDI具有吸引力,特別是對於全球南方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獲得更多的支持與參與。
對於中國以聯合國作為GDI的主要推動平台策略,渡邊教授指出,因聯合國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機構,中國試圖將GDI與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SDGs)結合,進一步增加國際社會接受的程度。此外,中國還透過設立多個機制來推動GDI,包括成立「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機制,促進多邊合作,以及將「南南合作援助基金」擴展為「全球發展與南南合作基金」,為發展中國家提供更多資金支持。
在演講的結語中,渡邊教授強調,GDI的成功將依賴於國際社會對該倡議的認可,以及中國能否在多邊機制中發揮領導作用。她指出,中國過去幾十年來的經濟成就使其在全球發展領域中扮演著主導角色。
在隨後的問答環節中,與會師生就全球發展倡議提出一系列的問題,渡邊教授補充道,中國認為GDI可以作為一項公共財,為國際社會提供一個既存國際秩序之外的選擇,特別是對東協和非洲國家等發展中國家。她還提到,如同Alastair Iain Johnston的研究指出,國際秩序涵蓋多個面向,例如安全、經濟、資訊、太空等,全球發展倡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並且可以透過「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等案例進一步分析新秩序建立的可能性。在問答環節中,與會師生對中國提倡的全球發展倡議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收穫豐碩。她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閱讀她近期出版的日文書籍,並期待明年出版的英文版本。
劉致賢在演講後強調,東亞所將持續舉辦類似主題的專題講座,歡迎師生密切關注東亞所公告的演講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