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第七屆華人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主題:後疫情時代的教導、關懷與宣教學術研討會—徵稿啟事】 會議日期: 2023年11月17日(五)-18日(六) 會議地點: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國際會議廳 緣起 本次研討會為繼2011以來舉行同一系列主題研討會的第七屆。延續與發展過去以華人基督教之本土化與全球化並重的傳統,以及去年「疫情下」的主題,本次主軸是「華人基督教之本土與全球發展:後疫情時代的教導、關懷與宣教」,期待各方學術先進,以及教會牧養與宣教實務工作者參與。 針對基督教本色化運動的關注與研究很多,關鍵問題是在東亞的發展之中,台灣、香港、中國大陸、日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教會,是否成功脫離甚至是超越西方傳教士百年前所建立的宗派傳統?在追求國家現代化與去殖民化的過程中,追求更本土化的組織與教導是教會難以迴避的課題,而由本地信徒自己創立的教會,更成為這些區域最引人注目的發展,其中尤其以大陸、香港、以及台灣等地華人教會的發展最為引人注目。我們需要特別去發掘這些本土教會在神學教義、基督教倫理、敬拜儀式、組織管理、宣教策略、宗派關係、和社會關懷上,與西方傳統是否有不同的作法?尤其本土教會的宣教士是否比西方宗派教會更能放下已發展國家的身段,包容當地不同的處境與特色?在傳統西方宗派人數與影響力不斷下滑的當代,是否能夠扮演承先啟後的新角色?這些答案的追尋,一直是這個國際研討會不變的宗旨,也在過去不斷地有難能可貴的研究成果集結出版。 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是過去這半世紀中,繼全球化、金融風暴、恐怖主義、以及性別議題爭議之後,對教會在社會中角色最大的挑戰。各地的教會都面臨因疫情管控而暫停聚會、信徒流失、牧養困難、敬拜儀式以及教會事工必須轉成線上等等結構性的挑戰,對此我們排除萬難在2021年實體舉辦了「疫情下的教導、關懷與宣教」專題研討會,在討論中聽到各位專家與實務工作者,講述令人擔憂也有令人欣慰的最新發展,論文集也在2022年底順利出版,第七屆將延續這個關懷,期待對後疫情時代的教會牧養、宣教與發展能夠提供最即時也最有幫助的交流平台! 新議題下也不能忘記初衷,規劃的討論重點又分為四:聖經中文譯本的翻譯比較、註釋與詮釋研究,後現代社會中的華人基督教倫理,後威權與後全球化下的宣教,以及華人教會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處境與回應。 (1)比較與詮釋:信稱義從何而來? 華人基督徒的信心由何而來? 當然不能僅由西方神學家的權威解釋而來。由於中英聖經電子工具書的飆速發展,使得當代華人信徒比起之前的中外偉大神學家,具有更豐富與更正確的聖經資源,重新檢討各種聖經中文譯本的優缺點,進而提出新的神學概念與理論。 (2)包容與堅持:後現代社會中的華人基督教倫理。近數十年來西方神學界對於經濟平等、族群關係、墮胎、離婚、性別平等、同性戀婚姻、宗教衝突、政教關係等議題,發展出不同的神學論述與實踐。華人本土基督教會如何回應這些挑戰,以發展出符合聖經文本以及東方社會的神學? (3)挑戰與回應:後威權與後全球化下的宣教。從本地社會成長的中國基督教各教會,如何做跨地域或跨國界的宣教?他們的成效與傳教策略有何值得參考之處?他們與西方來華的宣教又有何異同? (4)反思處境化:華人教會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的處境與回應。華人本土教會高舉處境化與本色化已經過百年,密切與深入的人際接觸一直是這些教會勝過西方宣教士的秘訣之一。但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不僅僅是無神論的獨裁者會試圖阻止信徒的聚集,對疫情的恐懼與所謂「新經濟」的發展也是傳統宣教與聚會方式的新敵人。面對國際交流的中斷、人與人接觸的困難、集會的限制,以及各種新媒介的崛起,信徒該怎麼適應? 教會又該如何教導與面對? 我們歡迎對華人本土基督教研究有專精的神學家、宗教學者或神職人員,針對上述主題投稿。研討會預計選出22篇左右的論文發表。之後將如前三屆會議,出版會議論文集並編輯成學術專書(請參考聖經資源中心所出版《儆醒預備》、《改變形像》、《基督生命長成》)。受邀發表論文者將視募款經費而定,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交通住宿補助。 ***投稿注意事項: 聯絡人:王 韻 教授 電子郵件:ray.wang023@gmail.com 郵寄地址: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王 韻 教授 注意事項: 論文字數8000-12000之間。 論文凡涉及版權部份,請事先取得原著者或出版者書面同意,本會編輯不負版權責任。請勿一稿兩投。本稿若曾以其他語文發表,請予註明並附寄原作品。來稿請用真實姓名,並附工作單位、職稱、通訊地址、電話、電子郵件、信箱地址與傳真號碼。 論文題目及大綱收件截稿日期:2023年5月31日 論文截稿日期:2023年10月30日 主辦單位: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財團法人台北市教會聚會所 協辦單位:政治大學研究發展處、內政部民政司、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
置頂恭喜政治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同時也是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創立主任的李豐楙老師當選第33屆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院士 中研院第33屆院士暨名譽院士選舉結果出爐 公布19位新科院士 3位名譽院士 李豐楙教授為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曾任本系教授並獲選本校107學年度傑出校友。其學術領域為道教文學、道教文化、華人宗教及道教圖像等,發表論文兩百餘篇,出版專著《許遜與薩守堅:鄧志謨道教小說研究》、《憂與遊:六朝隋唐仙道文學》、《仙境與遊歷:神仙世界的想像》、《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從聖教到道教:馬華社會的節俗、信仰與文化》等十一種;《東港迎王》、《台江內海迎王祭》等調查研究多部。研究方法兼綜經典文本、歷史文獻、田野調查及實踐經驗,在與西方的「聖與俗」理論對話中,根據民族思維的陰陽互補,提出「常與非常」的文化結構,詮釋漢文化的諸般現象:節慶狂歡、異常變化、謫凡類型、意外死亡以及解除法術等。兼綜宗教文學與文化研究,擴展中國文學研究的學術視野,並開拓道教文學、道教文化及華人宗教諸領域。曾獲兩次國科會(科技部)傑出研究獎,2019歐洲ICAS Book Prize(國際亞洲學者大會最佳華語圖書大獎);並受邀美國哈佛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擔任客座教授,擔任國科會中國文學門召集人、臺灣宗教學會第二任理事長、政大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 李豐楙教授為臺灣道教文學、華人宗教的第一代研究者,研究的質量與成果蜚然,具有創發性意義。其以道教文學為基,從先秦楚辭、兩漢墓葬圖像、六朝道經與詩歌,以至明清戲劇與小說,嘗試建構一「道教文學史」。並在相關研究中發展了「常與非常」的理論,以此詮釋漢文化的諸般現象,更由此延伸至臺灣的民俗節慶和宗教科儀調查。而在相關的調查裡,除了擅長的道教醮儀外,還涵括了王府的儒家儀式以及村落的里社結構、民藝陣頭等,全幅地描繪了宗教祭典的全景,在相關研究上具有標誌性的意義。其後從臺灣的調查經驗延伸至海外華人宗教,探討跨區域、跨種族華人宗教文化的共同特徵,以及因應當地需求所發展出的在地化宗教特色。近年更整理了個人所收藏的各式道教資料,與目前漢學界方興未艾的抄本、圖像等研究接軌、相互對話,深受國際學界肯定。 *中央研究院院士名單新聞稿:https://www.sinica.edu.tw/ch/news/7238
置頂【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道教儀式與地方社會」小型工作坊】 時間:2022年12月20日(二),14:00-17:00 地點:政治大學文學院一樓演講廳 議程 14:00-15:00專題演講 從地方儀式到世界文化遺產:閩南迎送代巡儀式與在亞洲的擴散/ 洪瑩發(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15:10-16:20 田野調查工作坊 主持/林振源(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執行長) 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大科三朝清醮/ 蔣馥蓁(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客座助理研究員) 卞冰夏(法國高等研究學院&輔仁大學宗教學系博士生) 周軒宇(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生) 魏 民(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生) 16:30-17:00 綜合座談 主持/林振源 李豐楙(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 洪瑩發(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魏林梅(財團法人中文數位化技術推廣基金會秘書長) *無需報名,自由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