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華人宗教研究》第24期「臺灣扶鸞」專輯|
目次
.專輯特稿
警示與預示:武德鸞詩之秘的應時應運|李豐楙
.專輯論文
史誌觀道新旅碑:武德鸞文與百年大醮|林振源
北台灣鸞堂景美肫風社、集文堂個案研究|吳宗明
臺灣民間信仰宗教資料庫的發展與未來:以北港武德宮鸞文資料庫為核心|洪瑩發
.一般論文
應用區塊鏈發展地方文史資料典藏保護與策展應用平臺研究|陳志銘、曾宇誠
元宇宙數位策展模式下的文化保存與傳承|李明娟、范維媛、陳志銘
環境保護與宗教實踐的交錯:臺灣民間信仰中金紙與香的符號意識形態與非人能動性分析|林敬智
────
■ 警示與預示:武德鸞詩之秘的應時應運
李豐楙
*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北港武德宮舉行百年大醮,其時間含蓋前後兩個階段:遷台神話與在台發揮,此中的聯結即有賴扶乩。此乃始於創堂到建廟的關鍵人物:陳茂霖老主事,其間迭經衍變,早年一度期望五路乩俱全,歷經諸多現實考驗後,僅保留其中的兩路(中路與南路);開壇方式既有公壇也有內壇,而日數則不斷增加,方能滿足各方的需求。該宮主祀的財神信仰,從中路趙公明擴大為五路財神,並能從眾多的財神廟中脫穎而出,關鍵即在扶乩文化的濟世之願。此一人神之間的溝通媒介,即被歸屬宗教學的神秘主義,其警世與預示功能迄今仍具有不可取代性,故成為「比較宗教」的本土案例。內壇之證即返回山東尋找祖源,從解嚴前的預示到解嚴後成行,等到發現趙官鎮祖廟遭毀後,確定在台灣發展「武德一脈」。此一神話並非口傳,而完全可以取證於鸞文,其事蹟歷歷讓人驚奇/喜。而公壇則證以2022年鸞文,在疫情期間表明五瘟主的職能即驅瘟,表達護民的本衷而期勉不必驚慌。至於指示各人各家的私密,事涉幽明雖難取證,卻於世道人心大有助益。由此論述該宮的發展原委,在移植原鄉神信仰的傳統類型外,提供另一信仰形成與扶乩濟世的模型。
關鍵字:北港武德宮、扶鸞濟世、宗教經驗、鸞堂、天官武財神
────
■ 史誌觀道新旅碑:武德鸞文與百年大醮
林振源
*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兼華人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宗教的神明通過「啟示」(revelation)來引導大眾,此類經典具有面向大眾的普世價值,內容常講述宇宙的起源與運作、神明的歷史及職能、支配人類命運的法則以及人類獲得救贖的方式。啟示通常分為普遍性和特定性二大類,前者闡述某類絕對真理,後者多屬神人之間的主題式對話。北港武德宮鸞文的公壇公籤大多為普遍性的啟示經典,內容以開示、教化為主,藏頭多由「天官武財神」降示。武德宮作為北港在地大廟,年例儀式以禮斗、點燈、普度為主,非例行性儀式中最隆重的當為建醮。禮斗、點燈主要針對個人或家庭的元辰護佑與消災祈福;普度和建醮則是祈求整體地方社會的平安。其中,道教醮儀的功能旨在重塑宇宙秩序,驅逐邪氣以使本境之生炁得以重生(renew),以今為新並期在天、地、人三個層面表達敬神朝禮、驅除邪祟、懺悔除罪之義理。甲午年(2015)十一月廿一日未時,武德宮公壇公籤鸞文降示:「官醮圓禮融陽天」,破題點出當年啟建百年大醮的主題;結尾:「史誌觀道新旅碑」,說明百年大醮乃為武德宮的創建與發展建立新的里程碑。在梳理武德鸞文的過程中,發現其中與百年大醮相關的資料頗為豐富,因此本文擬通過建醮鸞文的析論,探討鸞文降示與道教醮儀之間的關聯。
關鍵字:北港武德宮、鸞文、扶鸞、百年大醮、道教醮儀
────
■ 北台灣鸞堂景美肫風社、集文堂個案研究
吳宗明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中華道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台北指南宮研究員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討臺灣呂洞賓信仰與鸞堂文化之聯繫,聚焦於清末和日治時期北臺灣奉祀呂洞賓的鸞堂。長期以來,學界對文山堡「景美集文堂」和「肫風社」的研究因史料匱乏而局限於表層描述,致使這段歷史發展的諸多面向仍待揭示。本文藉由新出土的文本史料,資料包括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刊行的鸞書《渡津寶船》以及「龔恩師爐下盟員與其會簿」,冀望突破既有研究限制。透過新發現剖析,期望能夠填補臺灣呂洞賓鸞堂信仰的演變軌跡,進而為相關歷史研究提供更為深刻的洞見。
關鍵字:指南宮、景美肫風社、集文堂、《渡津寶船》、孚佑帝君
────
■ 臺灣民間信仰宗教資料庫的發展與未來:以北港武德宮鸞文資料庫為核心
洪瑩發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級約聘研究人員
張智傑
*智紳數位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執行長
周舜瑾
*東華大學中文系民間文學博士、臺灣宗教與民俗數位文化平臺執行秘書
人文研究晚近的發展,除理論、取向與議題等改變外,最重要是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透過資訊科技的技術,改變研究的速率與面向,進而改變方法與思考脈絡,成為重要改變。人文研究從數位典藏發展到數位人文,再擴及空間人文。從資料面的數位典藏、分析技術的地理資訊科學到空間分析,以及後續發展的社會網絡、文本探勘、人工智慧(AI),都將人文研究帶到新的境界與面向。
本文回顧宗教研究的相關資料庫與數位人文發展,並以法鼓山各種佛教資料庫、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以及臺灣宗教與民俗文化平臺的發展作為回顧的核心。並以澎湖縣政府宗教場所資料庫、臺灣媽祖聯誼會的媽祖智庫、馬鳴山鎮安宮的香庄資料庫為案例,介紹臺灣民間信仰資料的近期發展,並提出未來的可能發展。
並以武德宮鸞文資料庫為核心,討論近年臺灣民間信仰資料庫如何建立相關資料庫,如何發展與未來趨勢,以近年武德宮將建廟鸞文數位化內容,進行基礎介紹其成果,以及資料庫的建構過程,並建議其未來可發展架構。並以上述回顧與武德宮案例,思考數位人文與民間信仰研究的未來發訪展與趨勢,並提出透過資料庫建立,讓宮廟資料邁向數位化,也易於數據分析與相關規劃。
關鍵字:武財神、地理資訊科學、宗教平臺、扶鸞、民間信仰數位化
────
■ 應用區塊鏈發展地方文史資料典藏保護與策展應用平臺研究
陳志銘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教授
曾宇誠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
近年來隨著大家對於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之文史資料保存與加值應用的日益重視,如何發展可以將地方文史資料進行有效的徵集、保存、管理與數位策展加值應用,使得經由紙本掃描數位化後之檔案或者原生檔案得以在兼具數位資產保護、授權使用,以及數位經濟運作機制下進行創收應用,已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有必要發展一個數位平臺,可以確保數位化檔案的擁有權、產生數位化檔案被不合法使用或複製之可追訴憑證,以及透過可信賴機制之智慧合約形式來達成數位檔案之授權使用及可能創收應用。如此,將可以同時為捐贈者帶來數位檔案擁有權之確保,以及授權應用創收之雙重效益,則必能有效提升公眾參與地方文史資料建置的意願與效益。據此,本研究基於區塊鏈之去中心化分散式帳本、難以串改之存證功能、智慧合約之使用授權,以及虛擬數位貨幣之數位經濟運作特性,進行「區塊鏈地方文史資料徵集與策展平臺」之開發,希望能為地方文史資料徵集、典藏、保護與應用開拓一條可行的解決之道。
關鍵字:地方文史資料、資料徵集、數位典藏、數位策展、區塊鏈、智能合約、虛擬貨幣
────
■ 元宇宙數位策展模式下的文化保存與傳承
李明娟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華人文化元宇宙研究中心執行秘書
范維媛
*國立政治大學華人文化元宇宙研究中心軟體工程師
陳志銘
*國立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華人文化元宇宙研究中心主任
隨著數位科技的進步,數位典藏已經成為保存和分享文化研究與資產的重要工具,然而,僅是建置資料庫提供查詢,或是以單向的方式展示數位典藏的文獻與文物,往往使得這些投入大量人力、資源和時間所建立的典藏,只受到特定人群的關注,無法充分展現文獻與文物的價值,也無法實現其作為文化傳承重要媒介的角色。因此,作者於本文中提出一種新的元宇宙數位策展模式,以故事為策展核心,結合環境敘事的設計,應用數位技術,發展具互動性且有沉浸感之參與式敘事的策展模式,除了將典藏的文獻與文化資產經由內容轉譯,透過情境脈絡與故事進行展示與傳播,也能藉由元宇宙數位策展中所設計的互動與大眾進行對話與交流,而觀展者回饋與創作之內容亦可成為新的策展內容,此外,觀展者也可同時作為資產提供者與策展者,可因此增加策展內容的深度、廣度、豐富性、多樣性以及傳播性。本文中所提出之元宇宙數位策展模式係使用Omeka S典藏平台作為數位典藏資料庫,運用Gather Town設計故事與互動場景,並以3D展間營造沉浸感,希望透過此創新的元宇宙數位策展模式,為典藏的文化資產提供全新的展示和互動方式,以達到文化的保存與傳承。
關鍵字:元宇宙、數位策展、華人文化、環境敘事、互動式敘事
────
■ 環境保護與宗教實踐的交錯:臺灣民間信仰中金紙與香的符號意識形態與非人能動性分析
林敬智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本文探討台灣民間信仰中金紙與香的符號意識形態及其與環保政策間的衝突,並從非人能動性的角度分析兩者之間的本體論差異。透過2017年「眾神上凱道」事件,作者揭示民間信仰與政府環保政策背後的不同符號意識形態:宮廟和信徒視金紙與香為與神靈溝通的關鍵媒介,承載著靈性力量和宗教信仰的重要意涵;而政府的環保政策則從科學理性出發,將金紙和香視為空氣污染來源。
作者分析政府提出的「以米代金」、「集中焚燒」、「網路祭拜」等替代方案,因未能考慮信徒的宗教需求與文化脈絡,遭到廣泛反對。本文建議,政府在制定環保政策時應尊重並理解民間信仰,與宮廟和信徒進行充分對話,以尋求更符合信仰需求的環保措施。
文章強調,環保政策需考量文化與宗教因素,避免單純以科學主義本位思維制定政策,應傾聽與同理金香使用的信徒、宮廟之心聲。研究者呼籲政策制定者理解信徒的思維邏輯,在環保與信仰之間取得平衡,以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符號意識形態、非人能動性、723眾神上凱道、北港武德宮、金紙與香
────
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 2024 | (24)
LEE, Fongmao, “Warnings and Prophecies: The Timely and Fortuitous Secrets of Wude Spirit-Writing Poems.”
Lin Chen-yuan, “A new milestone in the historical record of promoting the Dao: The Spirit-Writing of Wude Temple and the Centennial Jiao Ritual.”
Wu Tsung-Ming, “Case Study of the Jingmei Zunfeng Society and Jiwen Hall Spirit-Writing Halls in Northern Taiwan.”
Hung Yingfa, Jang Jr Jie, Chou Shun Chin, “The Development and Future of Taiwan's Folk Religion Database: Focusing on the Beigang Wude Temple Inspirational Writings Database.”
Chih-Ming Chen, Yu-Cheng Zeng, “Developing a Blockchain-Based Digital Archive and Curation Platform with Data Protection Mechanisms for Local Historical Literary Materials.”
Ming-Chaun Li, Wei -Yuan Fan, Chih-Ming Chen, “Pre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Culture with the Metaverse Digital Curation Model.”
Lin Ching-chih, “The Intersec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ligious Practice: An Analysis of the Semiotic Ideology and Non-Human Agency of Paper Money and Incense in Taiwanese Popular Religion.”
■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發行之《華人宗教研究》學術期刊,每年1月、7月出刊,隨時徵稿,舉凡有關以華人宗教信仰為主題之學術研究論著,誠摯邀請海內外不同領域之宗教研究學者賜稿。稿約及撰稿格式下載。投稿信箱:cscrtw@gmail.com。
■ 期刊之訂購,請洽詢新文豐出版社;電話:(02)2341-5293#13,聯絡人:張綾軒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