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華人宗教研究》第25期|
目次
.一般論文
唐代玄宗時期道教的「宗法性」轉向──以太清宮的建立為中心|劉政秀
「順濟」網絡:聖墩媽祖廟的歷史建構與傳播考察|梁右典
關於大甲媽祖的北港進香歷史記憶|林祐安
邊緣與救贖:晚清民國宣道會在西北地區的「藏人歸主」實踐探析|倪步曉
漢譯聖經附註釋的發展—1920-2022|劉遠見、周復初
唯心聖教的文化與宗教槓桿|李玉珍
────
■ 唐代玄宗時期道教的「宗法性」轉向──以太清宮的建立為中心
劉政秀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太清宮的建立,以往多被認為是唐玄宗崇道活動走上高峰的標誌事件,或道教因素進入國家祭祀的體現。但若考察玄宗在太清宮建立前夕的諸多舉措,以及太清宮中道教因素的存在方式便會發現,崇道只是表面現象,道教因素之所以能夠進入國家祭祀,也是因為道教在玄宗的引導下發生了宗法性的轉向。
在南北朝時期的靈寶、上清經中,元始天尊為首,太上大道君次之,太上老君又次之的神系已較為穩固,這無疑不利於作為世俗至尊的李唐皇室對其在神聖層面的地位進行論述。玄宗注意到南北朝以來老子與元始天尊混同、「三清」觀念逐漸形成的現象,以官修道經的方式認可發揚之,並解禁以老子變形為核心的《老子化胡經》,使老子藉助身形變化獲得與天尊比肩的地位,從而使李唐皇室在世俗與神聖兩個層面取得至尊之位。同時,他通過對宗室概念的更新,將道教徒納入宗正寺,使自己與道教徒藉助老子這一媒介,構建起「擬宗族」關係。玄宗將「偶像—信眾」與「聖祖—聖裔」兩種關係彼此模糊,不僅在血緣家族之外擴展出「神緣家族」,而且他本人也實現了「教主」與「宗主」雙重身份的構建。而這一身份,也是他進行下一步的前提基礎。
太清宮的建立,使得唐玄宗「教主」與「宗主」的雙重身份,以及李唐皇室乃老子後裔的「神聖家族」這一認識進一步外化在可視、可參與的禮儀上,而不止停留在觀念層面。在太清宮建立之初,玄宗即造作了老子聖容居中、唐帝真容侍立於側的組合像供奉其中。而通過對與太清宮同等性質的東都太微宮歷次遷移、修繕的分析可見,這種組合像正是太清宮如何遷改也始終不變的核心象徵,它以造像的方式展示出老子與唐帝之間密切的親緣關係。太清宮既模仿太廟又模仿道觀的建築規制,以及太清宮中世俗官員與道士混雜的人員構成,一方面顯示出老子作為道教主神與皇室先祖的雙重面相,另一方面也顯示出李唐皇室世俗之尊與神仙之胤的雙重權威。以宰相領太清宮使而非如道觀般設立三綱的管理模式,則體現出玄宗對太清宮道教屬性的遏制,和對國家宗廟性質的強調。而在太清宮中進行的朝獻儀式,儘管由於玄宗的歷次改革而呈現出顯著的道教色彩,但其實嵌套在享廟儀式的大框架中,「宗法為體,宗教為用」才是太清宮儀式的根本原則。
可見,在玄宗時期,道教發生了宗法性的轉向。皇帝既是世俗統治者,也是道教的教主之裔;道教徒既是崇道之眾,又是皇室的方外之親。而太清宮更是以聖容真容的組合像、特殊的建築規制、人員構成和管理模式,方方面面地將這一新的轉向顯現出來。這一切的背後,則是玄宗藉助道教將李唐皇室打造為「神聖家族」並強化權威的政治目的。這也提示我們重新審視玄宗的崇道行為,以及道教在唐代興盛繁榮的深層動因。
關鍵字:唐玄宗、道教、太清宮、宗法性宗教
■ 「順濟」網絡:聖墩媽祖廟的歷史建構與傳播考察
梁右典
*黃岡師範學院傳媒與影視學院副教授
媽祖崇拜由巫成神,一般認為官方加封是造成媽祖信仰歷史演變與傳播影響擴張之主因,雖言之成理,但此種說法較為簡化。本文以莆田聖墩媽祖廟做為研究對象,考察媽祖廟受朝廷加封與民間傳播的「起點」方面,也就是現象產生及影響途徑的議題開展。過去相關研究多集中在聖墩媽祖廟究竟位於何處,屬於遺址考察的議題,因受限於史料,並未得到公認準確的答案;目前研究動態可以轉換,即從「遺址考察」走向「網絡考察」的脈絡思路。換言之:「聖墩」是較早歷史記載提到的湄洲島之外媽祖廟,當中有何意義值得闡述?而且,「順濟」成為媽祖首次加封也需再論述「順濟」現象的種種議題,由「淫祠」到官方承認可以參拜的神衹,亦即媽祖信仰正統化、公開化、普及化的開始。因此,本文欲觀察「順濟」做為一種歷史「符號」下媽祖文化的傳播力量與背景脈絡,由此看出媽祖信仰的交織網絡,對於理解媽祖文化的歷史建構與傳播流傳,能有較為不同以往學界的觀察心得。其中涉及地方敘事的內涵、在地信仰的角力與國家力量的介入,聖墩媽祖廟的嶄新形象是如何被塑造出來,並與其他神祇信仰的敘述方式有何不同,皆必須回歸當時情境加以考察。重要的一手史料〈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此份文獻遲至1980年代出土問世,以致於過往學界對於起初媽祖傳播現象大多側重在官方力量的推廣,比較缺乏地方性的視角,特別是忽略莆田當地的文人仕紳積極推廣的作用。近年來華南學派的學者,也因地緣之便,對於莆田祠廟信仰研究,地方如何面對國家的回應情形,研究成果在在彰顯當中既有的國家控制效果,也有其信仰推廣作用。本文亦受高萬桑(Vincent Goossaert)對於城隍廟信仰中的「權力平衡」看法,以及學界的先前研究基礎,皆帶給筆者在論述媽祖研究,具有一定程度上啟發。因此,引發本文問題意識的產生是多元的,相較於過去學界稍有不同的切入視角,乃是立基於前輩學者之基礎;但本文撰寫目的乃是做為媽祖信仰研究發展史上之一說,並非通盤解決「順濟」媽祖信仰傳播的所有爭議。一言以蔽之,本文藉此議題探索媽祖文化傳播的原始樣貌,試圖呈現當中歷史建構的複雜性及傳播途徑的多樣性。
關鍵字:順濟、聖墩媽祖、歷史建構、傳播影響、莆田文人
■ 關於大甲媽祖的北港進香歷史記憶
林祐安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是目前臺灣民間信仰中頗具代表性之盛事,然而該活動原先名稱並非是「遶境進香」,而是「謁祖進香」,並且歷經一段轉變史。從清代到日治初期,大甲媽是往湄洲進香,之後約1921年前後到1986年間是往北港朝天宮進香,1987年重返湄洲進香,1988年起又改往新港奉天宮,同時名稱換作是「遶境進香」。對於這段進香史中,改往北港以及之後又改往新港進香的轉變,頗為令人關注。大甲鎮瀾宮目前對於為何會有這二段改變提出的解釋,是認為進入日治時期後,由於政治因素開始阻絕前往中國的交流,加上當時大安港廢港的原因,所以只好不去湄洲改往北港進香。但之後鎮瀾宮又屢屢被認為是朝天宮的分靈子廟,因此為了正本清源,才改往新港,且活動名稱也置換成「遶境進香」。而這樣的解釋目前多被一些研究或社會大眾所接受。
對此,鎮瀾宮就改往北港進香提出的解釋,藉由前人以及筆者先前的研究,已經可以知道是錯誤的。而鎮瀾宮雖然確實並非朝天宮的分靈子廟,但這樣被認為是朝天宮分靈子廟的印象卻是從日治中後期開始便已存在。因此本文對於為何鎮瀾宮會提出錯誤的解釋卻能被認同,以及為何其長期會被認為是朝天宮的分靈子廟這二項疑問,將試著從歷史記憶的角度來討論。本文認為這二項疑問所代表的是時代背景下,由國家賦予的強制記憶,以及透過身體實作的儀式,影響了歷史記憶的變化與產生。
關鍵字:媽祖、大甲媽、湄洲進香、歷史記憶、身體記憶
■ 邊緣與救贖:晚清民國宣道會在西北地區的「藏人歸主」實踐探析
倪步曉
*現任香港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助理教授
本文旨在探討晚清至民國時期宣道會在西北甘肅南部藏區的傳教策略。這些傳教士透過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實踐,不僅推動了基督徒群體的形成,更深化了他們的宗教經驗,使之與本土宗教傳統產生區隔。其次,本文深入論述傳教士如何實踐「藏人歸主」的宗教理念。這一理念既承襲了十九世紀普世傳教運動中「未得之地」的典範,同時也在具體情境下展現了藏人基督徒的信仰方式。甘南地區深受藏傳佛教影響,傳教士處於宗教的邊緣地帶,卻表現堅信將見證藏人歸主的實現,表明宣道會致力於實現基督救贖的想像。可以說,宣道會在藏區的信仰實踐不僅豐富了我們對於西方基督教在中國邊陲地區傳教活動的認識,同時也構建了一個具體的救贖藏人的傳教行動邏輯。
關鍵字:宣道會、邊緣、藏人、宗教經驗、未得之民
■ 漢譯聖經附註釋的發展—1920-2022
劉遠見/周復初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國立中央大學榮譽教授
本文探討1920-2022年之漢譯聖經附註釋的發展,並以Blight對聖經註釋的分類為架構,探討1920-2022年11個較具代表性之漢譯聖經的註釋內容。1920年以後,華人譯者們漸漸成為翻譯的主體。不過藉由統計各年代之附註釋譯本出版量得知,在1920-1979年出版的譯本數反而較1890-1919年少,而是1980年後才有大幅的增長。1920年至今的譯本帶有更多的註釋,且在內容上具備更多面向,包含:文本的背景資訊、原文字義分析、表號與象徵的詮釋、神學教義和經文校勘等,期能應付信徒認識聖經並進而研讀聖經的需要。這指明聖經文本仍需要藉由註釋來為自己說話,以及聖經註釋之於研讀聖經的重要性。由華人教會所發行的各種附註釋聖經,展現了華人譯者們對聖經解釋的多樣性與不同特色。各譯本之註釋內容,在背景資訊和語言資訊方面,差別不大,值得相互參照與佐證。但是,在詮釋性資訊方面,各譯本之註釋內容有時差別很大。因此,讀者需要進行比較和思辨。
關鍵字:聖經註釋、華人譯者、表號的詮釋、神學教義、詮釋性資訊
■ 唯心聖教的文化與宗教槓桿
李玉珍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唯心聖教或稱唯心宗,創立迄今已逾四十年(1982-2022),創教者宗主混元禪師(1944-),崇奉鬼谷子王禪老祖,提升易經、風水學,也融攝儒釋道三教因素,為台灣新興宗教。其教義整合以「古智今用」為原則,而將密集的法會儀式稱為宗教,以達其教化的目的。且以捍衛中華文化道統、維持世界和平標示其全球化的發展綱領,可稱為民間宗教信仰制度化的表現。混元禪師依照其接受的訊息(天啟),創造的經典和法儀系統,與王禪老祖天人合一,成為其人間代言者。他並且在法會和信徒修行中,運用了大量佛教因素,將佛經視為前人所做,宗主所做為唯心真經。
本文認為唯心聖教的宗教定位,即由上述文化和法會儀式構成。透過分析唯心聖教的文化和宗教觀,將有助於釐清台灣目前類似的新宗教之發展,而且其關鍵在於混元禪師的中介身分。因此接下來將討論(一)唯心聖教的發展概況和教團組織;(二)唯心聖教的法會和儀式;(三)混元禪師的開山祖師功能。透過混元禪師具備的天啟和中介人(median) 身分特色,以及他長年舉辦長程法會的內容、密度和分工,探討唯心聖教如何提升堪輿信仰的宗教層次,並且以文化結合宗教,產生一個有別於通靈形式的新興宗教團體。
關鍵字:唯心聖教、混元禪師、天啟式新興宗教、教化與宗教、長程法會
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 2025 | (25)
Liu Zhengxiu, “The “Patriarchal” Reorientation of Taoism in the Xuanzong Period of the Tang Dynasty: Centering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aiqing Palace.”
Liang Yu-Tien, “The “Shunji” Network: An Examination of the Historical Constr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the Shengdun Mazu Temple.”
LIN YU-AN, “The Historical Memory of Dajia Mazu Pilgrimage to Beigang.”
Buxiao-Ni, “Fringe and Redemption: Faith Practice and Religious Imagination of the Christian and Missionary Alliance in Tibetan Area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Liu Yuan-Jian, Chou Fu-Chu,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Bible with Notes—1920-2022.”
Yu-chen Li, “The New Religion Weixin Shengjiao: Leveraging Culture and Religion to Bridge the Gap.”
■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發行之《華人宗教研究》學術期刊,每年1月、7月出刊,隨時徵稿,舉凡有關以華人宗教信仰為主題之學術研究論著,誠摯邀請海內外不同領域之宗教研究學者賜稿。稿約及撰稿格式下載。投稿信箱:cscrtw@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