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Hide Right Push Menu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華人宗教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首頁 / 學術出版PUBLICATION / 《華人宗教研究》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 :::
日期:2025-10-17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華人宗教研究》第26期|

 

目次

.一般論文

Divine Autohagiographies Revealed by Spirit-writing in Premodern and Modern China: A Case study of Lüzu’s self-narrativesVincent Goossaert

道生法不減:武德鸞文與《翊聖保德傳》比較研究|林振源

雲南劍川正一南斗會的地方特色|譚偉倫

贛東北上饒縣的清微派:三朝醮個案|呂燁

《金門閭山派道壇文獻彙編》文獻背景與價值──附叢書敘錄|唐蕙韻

 

────

近現代中國乩文中的神聖自傳研究──以呂祖自述為例*

 

高萬桑

*法國高等研究學院(EPHE)教授

 

自漢代早期的神聖啟示伊始,再至宋代以降乩文(如「降筆」、「扶鸞」、「扶乩」等)的興起,中國的神明一直在講述自己的故事,並解釋祂們是誰。本文探討了乩文中那些通過自我敘事,來表明强烈主觀神格(divine personas)的文本,尤其是我稱之為「自傳」(autohagiographies)的成熟體裁。本文首先界定了何為自我敘述,其中也包括自傳。進而梳理了該體裁的歷史發展脈絡,並提出其在帝制晚期(1600-1920)乩文中的類型。隨之,重點研究了兩個相關的案例,即神仙呂洞賓(呂祖)和他的弟子柳守元。最後,本文對自傳在神格建構中所扮演的角色,提出了一些思考。

 

關鍵字:神明、乩文、呂洞賓、聖傳

 

 

道生法不減:武德鸞文與《翊聖保德傳》比較研究

 

林振源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兼華人宗教研究中心主任

 

北港武德宮於甲午年(2015)啟建百年大醮,廟方通過扶鸞的形式,對於建醮相關事務進行釋疑與指導,與建醮主題相關的鸞文總數達65 首,時間橫跨2013-2017 年,相關內容不乏神人間對齋醮科儀與道法概念的問答與對話,可謂「活」的啟示類經典。無獨有偶,宋代的道士/法師也會在舉行道法儀式時與神明溝通,神明則以「降神」的方式對各種提問給予啟示,「降」可通過聲音、文字、視覺等感知模式相結合。編纂於1061 年的《翊聖保德傳》(DZ 1285)記載翊聖保德真君(黑殺/煞神)對道士張守真的啟示,內容除了教授驅邪治病的劒法,亦傳授包括羅天大醮在內的齋醮結壇之法。本文擬通過古代道教典籍《翊聖保德傳》與當代武德鸞文的分析比較,探討歷史與當代有關扶鸞、道法與齋醮科儀之間的關係。

 

關鍵字:扶鸞、齋醮、北港武德宮、武德鸞文、《翊聖保德傳》

 

 

雲南劍川正一南斗會的地方特色

 

譚偉倫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研究教授及榮休教授

 

本文探討雲南省劍川縣正一道南斗儀式的地方特色。通過田野調查、歷史文獻與道教科儀資料的分析,研究揭示了地方文化、傳承譜系與社區參與如何共同塑造該儀式的形式與功能。文章指出,儘管南斗儀式遵循正一道的基本科儀結構,其地方化表現體現了正統與適應之間的動態互動。本研究有助於深化對道教儀式多樣性及地方能動性在宗教實踐中作用的理解。

 

關鍵字:南斗會、劍川、正一

 

 

贛東北上饒縣的清微派:三朝醮個案

 

呂燁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博士後研究員

 

江西省上饒市的清微派主要集中於上饒縣(現廣信區),自清代初年活躍至今。學界已對歷史上的清微派傳衍、《道法會元》中的清微法進行研究,但對當代清微道壇的儀式則較少關注。本文試圖通過一場三朝醮的觀察記錄,補足當代清微派儀式的田野資料,並結合《道藏》及抄本解讀,分析贛東北上饒縣清微派的道法特徵,及其與歷史上清微道法的關聯。進而與閩南客家地區、臺灣北部正一派(道法二門)的相關科儀進行比較研究,說明宋元以來龍虎山不斷整合、混融清微法,使得清微法與正一法逐漸沿用相近的科儀架構與演法邏輯。

 

關鍵字:清微、醮、道法二門、《道法會元》

 

 

《金門閭山派道壇文獻彙編》文獻背景與價值──附叢書敘錄

 

唐蕙韻

*國立金門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

 

本文概述金門民間道、法壇目前可追溯的近代(清末至民國)傳承流變,並述介《金門閭山派道壇文獻彙編》叢書內容。《金門閭山派道壇文獻彙編》收錄2009 年至2015 年間,編者針對金門閭山派道壇傳承文獻進行普查的收集成果,共收五位傳承人所藏四個法壇的第二代至第三代傳承文獻,文獻種類包括科儀本、文檢、俗語錄、藥方。以一本或一獨立單張為一件計,共計95 件。據文獻內容及其周邊訊息(封面封底裱裝紙)推斷,抄本年代約在民國元年(1912)至民國六十七(1978)年間。本文述介該叢書文獻田野調查方法及傳承人訪談記錄,說明文獻傳承背景和叢書價值,認為民間文獻、民間文學的史料性質,往往體現在集大成而知同異,以及流變脈絡折射的歷史現場和當代田野。本叢書集合具世代傳統的本地閭山道壇歷史文獻,乃有內觀於本地、外向於各地方信仰與科儀文獻的比較意義和參考價值。

 

關鍵字:閭山派、民間道壇、科儀、民間文獻、福建道教

 

 

Studies in Chinese Religions | 2025 | (26)

 

Vincent Goossaert, “Divine Autohagiographies Revealed by Spirit-writing in Premodern and Modern China: A Case study of Lüzu’s self-narratives.”

Lin Chen-yuan, “The Dao Generates Methode Without Diminution”: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pirit-written texts of Wude Temple and the Yisheng Baode Zhuan.”

Tam, Wai-lun,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Zhengyi Southern Dipper Ritual in Jianchuan, Yunnan.”

Lü Ye, “The Pure Tenuity Branch in Shangrao County of Northeastern Jiangxi: A Case Study of a Three-Day Jiao.”

Tang, Huí-yun, “Documentary background and value of Compilation of Kinmen Lushan Sect Taoist Documents”- Attached with the Series Introduction.”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發行之《華人宗教研究》學術期刊,每年1月、7月出刊,隨時徵稿,舉凡有關以華人宗教信仰為主題之學術研究論著,誠摯邀請海內外不同領域之宗教研究學者賜稿。稿約及撰稿格式下載。投稿信箱:cscrtw@gmail.com

期刊之訂購,請洽詢新文豐出版社

電子全文下載(華藝線上圖書館)

電子全文下載(台灣全文資料庫)

 

#政大 #華人宗教研究 #道教 #正一派 #清微派 #閭山派 #民間信仰 #扶鸞 #呂祖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